【作者简介 - 余光中】
年轻的时候,余光中戏称自己可以“以右手写诗,以左手写散文”。他对写作四度空间的定义:诗、散文、评论和翻译。对于每一项,他都有其独爱之处,正如他所说:“诗是我的妻子,散文是我的情人,评论和翻译则是外遇!”
余光中的诗,有着很重的自我生命反思感,这表明他对生命的看重;偶有在遣词造句上,用戏谑的手法表达内心感受,也许人生总要点平衡吧。早期诗中融汇了传统与现代、中国与西方的笔法。题材广泛,风格屡变,技巧多姿。可能年事渐长,近期的作品都带着些沧桑,但却没有使读者阅后有感伤。
余光中的散文,常是以自我为中心出发的。从不少文章中看到,他的“情”是处处留的。从小时启蒙、至家人散落天涯海角、自己游历住过的城镇、执教的日子等,他都把心放下去了。常于文中,他诚实地向读者倾心吐意:那段难忘记忆、那段人情、那段不舍等。青壮年时期的作品,如《逍遥游》、《望乡的牧神》等卷章,气魄雄厚,色彩灿丽,更被称为“余体”。
余光中的评论,正是见证他为人从不马虎、万事从谨的态度。因为他要求自己的评论文章以经验为基础,记下所见所闻所感,又用自己的感触与悟解,令所论的主体带着古典主义的明晰说理或浪漫主义的丰盈意象。
余光中的翻译作品产量极为丰富。有中译英的中国现代诗、也有英译中的英美诗歌、小说以至戏剧。他在教授翻译时,他常主张要译原意,不一定要译原文。这使他译作品带着信实和忠贞的寓意。
简介:
1928 重九日余氏生于南京。祖籍福建永春。青年时于四川就学,在南京青年会中学毕业后进入金陵大学修读外文。
1950 五月到台湾,九月以插班生考入台大外文系三年级,两年后毕业。
1956 与范我存女士结婚,后育有四个女儿。年间先后任编译官及大学教职。
1958 到美国进修,获爱奥华大学艺术硕士,毕业后回台任教。先后任教于师范大学、政治大学,期间曾两度赴美任多间大学客席讲师。
1972 荣任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系主任。
1974 到香港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。
1979 诗集《与永恒拔河》出版。
1980 《掌上雨》、《莲的联想》、《左手的缪思》、《英美现代诗选》新版重印,列为“时报丛书”。
1981 《余光中诗选》、评论集《分水岭上》及主编的《文学的沙田》相继出版。
1982 以《传说》获台北新闻局金鼎奖歌词奖。在香港任香港青年作者协会顾问。
1983 《隔水观音》出版。余所译的王尔德喜剧《不可儿戏》在台湾出版,其后此剧在数年间,均在中、港、台上演多于十数场,译本亦发行于中、港、台。
1984 《土耳其现代诗选》在台湾出版。十月获第七届吴三连文学奖散文奖。十二月以《小木屐》获台北新闻局金鼎奖歌词奖。
1985 九月离港回台,定居高雄市,任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,兼外国语文研究所所长。十月获中国时报新诗推荐奖。十二月《春来半岛 - 余光中香港十年诗文选》于香港出版。
1986 九月诗集《紫荆赋》出版,由楚云主持新书发表会。
1987 一月散文集《记忆像铁轨一样长》出版。
1988 十二月散文集《凭一张地图》出版。自此年起,余氏担任梁实秋文学奖翻译评审一职,对之策划、推动所耗心血非常多。
1989 五月主编的《中华现代文学大系》出版,共十五卷。同年以此书获「金鼎奖」图书类主编奖。
1990 一月散文集《隔水呼渡》出版。三月《梦与地理》诗集获「中华民国第十五届国家文艺奖」的新诗奖。
1991 十月于香港参加香港翻译学会主办的翻译研讨会,并接受该会颁赠的荣誉会士衔。
1992 出版中英对照诗选《守夜人》。王尔德另一喜剧《温夫人的扇子》亦翻译并出版,话剧亦先后于台北及高雄同年上演。
1993 年初,赴美探望新生外孙,并写《抱孙》一诗。四月会晤中国大陆歌手王洛宾,《乡愁》一诗由王洛宾谱成歌曲。
1994 评论集《从徐霞客到梵谷》出版。
1997 七十大寿,钟玲主编《与永恒对垒 - 余光中先生七十寿庆诗文集》出版,余亦笑言「自放烟火庆生辰,证明老而能狂」,让九歌出版社为其出版诗集《五行无阻》、散文集《日不落家》和评论集《蓝墨水的下游》。
本索引页面合计 59 条目